深入浅出索引(上)

索引的出线骑士就是为了提供数据查询的效率,就像书的目录一样。一本几千页的书。如果你想快速的找到其中的某个知识点,再不借助目录的情况下,需要很长的时间。对于,数据库的表而言,索引骑士就是它的”目录”。

索引的常见模型

索引的出线是为了提高查询效率,但是实现索引的方式却又很多种,这里也就引入了索引模型的概率。可以用于提高读写效率的数据结构很多,这里先介绍三种常见的,比较简单的数据结构,它们分别是哈希表、有序数组和搜索树。

哈希表是一种已键 - 值(key-value)存储数据的结构,我们只要输入待查找的键即 key,就可以找到其对应的值即 Value。哈希的思路很简单,把值放在数组里,用一个哈希函数把 key 换算成一个确定的位置,然后把 value 放在数组的这个位置。

不可避免的,多个key值经过哈希函数的换算,会出现多一个值的情况。处理这种情况的方法是,拉出一个链表。

1
Key value都放在链表里面,根据key算出的哈希值找到相应链表位置,存入数据里。当需要用key查value时,先算出哈希值,找到指定链表位置,再用key去遍历后面的链表,因为链表中同时包含key value,就可以找到指定的value了。类似于hashMap中的哈希桶加链表

假设,你现在维护着一个身份证信息和姓名的表,需要根据身份证号查找对应的名字,这时对应的哈希索引的示意图如下所示:

img

图中,User2 和 User4 根据身份证号算出来的值都是 N,但没关系,后面还跟了一个链表。假设,这时候你要查 ID_card_n2 对应的名字是什么,处理步骤就是:首先,将 ID_card_n2 通过哈希函数算出 N;然后,按顺序遍历,找到 User2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图中四个ID_CARD_N的值不是递增的,好处是添加新的User速度会很快,只需要往后面追加。缺点是,因为不是有序的,所以哈希索引做区间查询的速度是很慢的。

你可以设想下,如果你现在要找身份证号在[ID_card_X, ID_card_Y]这个区间的所有用户,就必须全部扫描一遍了。

所以,哈希表这种结构适用于只有等值查询的场景,比如 Memcached 及其他一些 NoSQL 引擎。

有序数组在等值查询和范围查询场景中的性能就都非常优秀。还是上面这个根据身份证号查名字的例子,如果我们使用有序数组来实现的话,示意图如下所示:

img

这里我们假设身份证号没有重复,这个数组就是按照身份证号递增的顺序保存的。这时候如果你要查 ID_card_n2 对应的名字,用二分法就可以快速得到,这个时间复杂度是 **O(log(N))**。

同时很显然,这个索引结构支持范围查询。你要查身份证号在[ID_card_X, ID_card_Y]区间的 User,可以先用二分法找到 ID_card_X(如果不存在 ID_card_X,就找到大于 ID_card_X 的第一个 User),然后向右遍历,直到查到第一个大于 ID_card_Y 的身份证号,退出循环

如果仅仅看查询效率,有序数组就是最好的数据结构了。但是,在需要更新数据的时候就麻烦了,你往中间插入一个记录就必须得挪动后面所有的记录,成本太高。

所以,有序数组索引只适用于静态存储引擎,比如你要保存的是 2017 年某个城市的所有人口信息,这类不会再修改的数据。

注意:有序数组不管是等值查找和范围查找都很优秀,可是有序数组不适合更新删除增加。比较适合静态数组静态数据。

二叉搜索树也是课本里的经典数据结构了。还是上面根据身份证号查名字的例子,如果我们用二叉搜索树来实现的话,示意图如下所示:

img

二叉搜索树的特点是:父节点左子树所有结点的值小于父节点的值,右子树所有结点的值大于父节点的值。这样如果你要查 ID_card_n2 的话,按照图中的搜索顺序就是按照 UserA -> UserC -> UserF -> User2 这个路径得到。这个时间复杂度是 **O(log(N))**。

当然为了维持 O(log(N)) 的查询复杂度,你就需要保持这棵树是平衡二叉树。为了做这个保证,更新的时间复杂度也是 O(log(N))。

树可以有二叉,也可以有多叉。多叉树就是每个节点有多个儿子,儿子之间的大小保证从左到右递增。二叉树是搜索效率最高的,但是实际上大多数的数据库存储却并不使用二叉树。其原因是,索引不止存在内存中,还要写到磁盘上。

你可以想象一下一棵 100 万节点的平衡二叉树,树高 20。一次查询可能需要访问 20 个数据块。在机械硬盘时代,从磁盘随机读一个数据块需要 10 ms 左右的寻址时间。也就是说,对于一个 100 万行的表,如果使用二叉树来存储,单独访问一个行可能需要 20 个 10 ms 的时间,这个查询可真够慢的。

注意:为什么数据库存储使用b+树 而不是二叉树,因为二叉树树高过高,每次查询都需要访问过多节点,即访问数据块过多,而从磁盘随机读取数据块过于耗时。

以 InnoDB 的一个整数字段索引为例,这个 N 差不多是 1200。这棵树高是 4 的时候,就可以存 1200 的 3 次方个值,这已经 17 亿了。考虑到树根的数据块总是在内存中的,一个 10 亿行的表上一个整数字段的索引,查找一个值最多只需要访问 3 次磁盘。其实,树的第二层也有很大概率在内存中,那么访问磁盘的平均次数就更少了。

1
2
MySql默认一个节点的长度为16K,一个整数(bigint)字段索引的长度为 8B,另外每个索引还跟着6B的指向其子树的指针;所以16K/14B ≈ 1170
整数类型tinyint smallint int bigint 大小分别为1 2 4 8 Byte与java中相同

N 叉树由于在读写上的性能优点,以及适配磁盘的访问模式,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数据库引擎中了。

不管是哈希还是有序数组,或者N叉书,它们都是不断迭代、不断优化的产物或者解决方案。数据库技术发展到现在,跳表、lSM树等数据结构也被用于引擎设计中,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。

数据库底层存储的核心就是基础这些数据模型的。每碰到一个新的数据库,我们需要先关注它的数据模型,这样才能从理论上分析出这个数据库的适用场景。

注意:有序集合用到了跳表,mongodb和tidb用到了lsm树

InnoDB的索引模型

在InnoDB中,表都是根据主键顺序以索引的形式存放的,这种存储的方式的表称为索引组织表。又因为前面提到的,InnoDB使用了B+树索引模型,所以数据都是存在B+树中的。

每一个索引在InnnoDB中对应一颗B+树;

个人总结:

  • InnoDB中,每一张表骑士就是多个B+树,即一个主键索引和多个非主键索引树。
  • 根据场景使用 主键索引 非主键索引
  • 如果不适用索引进行查询,则从主索引B+树的叶子节点进行遍历
  • 聚簇索引以INNODB为例,叶子结点即存储了真实的数据行,不再有另外单独的数据页。
  • 非聚簇索引以MYISAM为例,是按列值与行号来组织索引的,它的叶子节点中保存的实际上是指向存放数据的物理块的指针,索引文件(.MYI)和数据文件(.MYD)

假设,我们有一个主键列为 ID 的表,表中有字段 k,并且在 k 上有索引。

这个表的建表语句是:

1
2
3
4
5
6

mysql> create table T(
id int primary key,
k int not null,
name varchar(16),
index (k))engine=InnoDB;

中 R1~R5 的 (ID,k) 值分别为 (100,1)、(200,2)、(300,3)、(500,5) 和 (600,6),两棵树的示例示意图如下。

img

从图中不难看出,根据叶子节点的内容,索引分类分为主键索引和非主键索引。

主键索引的叶子节点存储的是整行数据。在InnoDB中,主键索引也被称为聚簇索引。

非主键索引的叶子节点内容是主键的值。在InnoDB中,非主键索引也被称为二级索引。

基于主键索引和普通所有的查询有什么区别?

如果语句是select * from T where ID = 500 即主键查询方式,则只需要搜索ID这棵B+树;

如果语句时select * from T where k = 500,即普通索引查询方式,则需要先搜索k索引树,得到ID的值在500,再到ID索引树搜索一次。这个过程称为回表。普通索引或者又叫二级索引查询方式: 需要先查二级索引树,查到id,然后根据id查询主键索引树。

索引维护

B+树为了维护索引有序性,在插入新值的时候需要做必要的维护。以上这个图为例,如果插入的新行ID值为700,则只需要在R5的记录后面插入一个新的记录值。如果新插入的ID值为400,就相对麻烦,需要逻辑上挪动后面的数据,空出位置。

而更糟糕的情况是,如果R5所在的数据页已经满了,根据B+树的算法,这时候需要申请一个新的数据页,然后挪动部分数据过去。这个过程称为页分裂。在这种情况下,性能自然会受影响,除了性能外,页分裂操作还会影响数据页的利用率。原本放在一个页的数据 ,现在分到两个页中,整体空间利用率降低大约50%。

当然有分裂就有合并。当相邻两个页由于删除了数据,利用率很低之后,将会数据页做合并。合并的过程,可以认为是分裂过程的逆过程。

小结:自增主键防止页分裂,逻辑删除并非物理删除防止页合并

基于上面的索引维护过程说明,我们来讨论一个案例:你可能在一些建表规范里面见到过类似的描述,要求建表语句里一定要有自增主键。当然事无绝对,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些场景下应该使用自增主键,而哪些场景下不应该。自增主键是指自增列上定义的主键,在建表语句中一般是这么定义的: NOT NULL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。

插入新记录的时候可以不指定ID的值,系统会获取当前ID最大值加1作为下一条记录的ID值。也就是说,自增主键的插入数据模式,正符合了我们前面提到的递增插入的场景。每次插入一条新记录,都是追加操作,都不涉及到挪动其他记录,也不会触发叶子节点的分裂。

而有业务逻辑的字段做主键,则往往不容易保证有序插入,这样写数据成本相对较高。

除了考虑性能外,我们还可以从存储空间的角度来看。假设你的表中确实有一个唯一字段,比如字符串类型的身份证号,那应该用身份证号做主键,还是用自增字段做主键呢?

由于每个非主键索引的叶子节点上都是主键的值。如果用身份证号做主键,那么每个二级索引的叶子节点占用约 20 个字节,而如果用整型做主键,则只要 4 个字节,如果是长整型(bigint)则是 8 个字节。

显然,主键长度越小,普通索引的叶子节点就越小,普通索引占用的空间也就越小。

所以,从性能和存储空间方面考量,自增主键往往是更合理的选择。

有没有什么场景适合用业务字段直接做主键的呢

还是有的。比如,有些业务的场景需求是这样的:

只有一个索引;

该索引必须是唯一索引。

你一定看出来了,这就是典型的 KV 场景。由于没有其他索引,所以也就不用考虑其他索引的叶子节点大小的问题。这时候我们就要优先考虑上一段提到的“尽量使用主键查询”原则,直接将这个索引设置为主键,可以避免每次查询需要搜索两棵树(避免回表)。

小结

今天,我跟你分析了数据库引擎可用的数据结构,介绍了 InnoDB 采用的 B+ 树结构,以及为什么 InnoDB 要这么选择。

B+ 树能够很好地配合磁盘的读写特性,减少单次查询的磁盘访问次数。

由于 InnoDB 是索引组织表,一般情况下我会建议你创建一个自增主键,这样非主键索引占用的空间最小。

但事无绝对,也讨论了使用业务逻辑字段做主键的应用场景。

MySQL的存储结构

表存储结构

单位:表>段>区>页>行

在数据库中, 不论读一行,还是读多行,都是将这些行所在的页进行加载。也就是说存储空间的基本单位是页。

一个页就是一棵树B+树的节点,数据库I/O操作的最小单位是页,与数据库相关的内容都会存储在页的结构里。

B+树索引结构

在一棵B+树中,每个节点为都是一个页,每次新建节点的时候,就会申请一个页空间

同一层的节点为之间,通过页的结构构成了一个双向链表

非叶子节点为,包括了多个索引行,每个索引行里存储索引键和指向下一层页面的指针

叶子节点为,存储了关键字和行记录,在节点内部(也就是页结构的内部)记录之间是一个单向的表

B+树页节点结构

有以下几个特点

将所有的记录分成几个组, 每组会存储多条记录,

页目录存储的是槽(slot),槽相当于分组记录的索引,每个槽指针指向了不同组的最后一个记录

我们通过槽定位到组,再查看组中的记录

页的主要作用是存储记录,在页中记录以单链表的形式进行存储。

单链表优点是插入、删除方便,缺点是检索效率不高,最坏的情况要遍历链表所有的节点。因此页目录中提供了二分查找的方式,来提高记录的检索效率。

B+树的检索过程

我们再来看下B+树的检索过程

从B+树的根开始,逐层找到叶子节点。

找到叶子节点为对应的数据页,将数据叶加载到内存中,通过页目录的槽采用二分查找的方式先找到一个粗略的记录分组。

在分组中通过链表遍历的方式进行记录的查找。

为什么要用B+树索引

数据库访问数据要通过页,一个页就是一个B+树节点,访问一个节点相当于一次I/O操作,所以越快能找到节点,查找性能越好。

B+树的特点就是够矮够胖,能有效地减少访问节点次数从而提高性能。

对比二叉搜索树、多叉树、B树和B+树。

二叉搜索树

二叉树是一种二分查找树,有很好的查找性能,相当于二分查找。

但是当N比较大的时候,树的深度比较高。数据查询的时间主要依赖于磁盘IO的次数,二叉树深度越大,查找的次数越多,性能越差。

最坏的情况是退化成了链表,如下图

为了让二叉树不至于退化成链表,人们发明了AVL树(平衡二叉搜索树):任何结点的左子树和右子树高度最多相差1

多叉树

多叉树就是节点可以是M个,能有效地减少高度,高度变小后,节点变少I/O自然少,性能比二叉树好了

B树

B树简单地说就是多叉树,每个叶子会存储数据,和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。

例如要查找9,步骤如下

我们与根节点的关键字 (17,35)进行比较,9 小于 17 那么得到指针 P1;

按照指针 P1 找到磁盘块 2,关键字为(8,12),因为 9 在 8 和 12 之间,所以我们得到指针 P2;

按照指针 P2 找到磁盘块 6,关键字为(9,10),然后我们找到了关键字 9。

B+树

B+树是B树的改进,简单地说是:只有叶子节点才存数据,非叶子节点是存储的指针;所有叶子节点构成一个有序链表

例如要查找关键字16,步骤如下

与根节点的关键字 (1,18,35) 进行比较,16 在 1 和 18 之间,得到指针 P1(指向磁盘块 2)

找到磁盘块 2,关键字为(1,8,14),因为 16 大于 14,所以得到指针 P3(指向磁盘块 7)

找到磁盘块 7,关键字为(14,16,17),然后我们找到了关键字 16,所以可以找到关键字 16 所对应的数据。

B+树与B树的不同:
  • B+树非叶子节点不存在数据只存索引,B树非叶子节点存储数据
  • B+树使用双向链表串连所有叶子节点,区间查询效率更高,因为所有数据都在B+树的叶子节点,但是B树则需要通过中序遍历才能完成查询范围的查找。
  • B+树每次都必须查询到叶子节点才能找到数据,而B树查询的数据可能不在叶子节点,也可能在,这样就会造成查询的效率的不稳定
  • B+树查询效率更高,因为B+树矮更胖,高度小,查询产生的I/O最少。

这就是MySQL使用B+树的原因,就是这么简单!

1
2
3
MySQL实战45讲 学习笔记
进行整理记录,仅用于个人学习交流使用。
购课链接:https://time.geekbang.org/column/intro/100020801?tab=catalog